返回
项目名称 中共湖北省委党校(湖北省行政学院)新校区
副标题 建设绿色节能与低碳为导向的校园环境对于绿色教育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项目所在地 华中地区
开发商/业主 暂无
运营主体 湖北省行政学院
项目类别 暂无
建成时间 暂无
占地面积 533.22亩
建筑面积 166160 ㎡
方案认证 暂无
运营奖项 暂无
方案奖项 暂无

建设绿色节能与低碳为导向的校园环境对于绿色教育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湖北行政学院新校区绿色校园的设计与建设,从绿色校园的整体规划、水资源利用、能源利用等层面,到绿色建筑设计的被动式节能、建筑通风优化、供暖与空调控制、绿色照明等层面充分展示可持续理念中的绿色校园的丰富内涵,为可持续校园与绿色低碳建筑设计提供参考。


项目概况


湖北行政学院项目为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示范工程项目和湖北省绿色建筑示范工程项目,入选湖北省2021年—2022年度公共机构能源资源节约示范优秀案例。项目于2016年开始规划设计,2020年10月正式投入使用。


中共湖北省委党校(湖北省行政学院)新校区(简称为“行政学院”)位于湖北省武汉市临空经济区,占地533.22亩,总建筑面积166160m2,其中地上141720m2,地下24440m2,计容建筑面积151925m2,校园总体容积率0.64。

湖北行政学院项目从绿色建筑设计角度遵循“被动为主、主动优化”的思路和原则,采用多种被动式设计手段改善建筑保温隔热、采光与通风,并结合运行设备系统优化与可再生能源利用,达到绿色建筑三星标准要求。与此同时,考虑校园建筑碳排放特征,采用低碳设计策略,有效降低建筑运行阶段的碳排放。


绿色校园能源规划设计


在可持续绿色校园建设过程中,绿色能源规划是实现能源节约、节能降耗的重要环节。行政学院新校区建筑主要有行政楼、教学楼、报告厅、教学楼、体育馆、学员宿舍等组成,不同类型建筑使用功能和能源需求差异性较大,校园内主要能源利用包含:照明与电器设备、空调系统、采暖系统、热水系统等。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将地热能、太阳能等融合到校园建筑中。


根据对行政学院全年耗电量的调查分析,空调能耗占全年总能耗的比例高达67%。因此,通过合理的技术措施降低空调能耗将是项目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也是绿色校园能源规划设计的重要一环。由于校园场地大,建筑功能多,通过对不同类型建筑冷热负荷计算,可知行政学院建筑的总冷负荷为12768kW,供热负荷为9263kW。


考虑地域气候特征、适宜能源技术体系、经济环境条件等各种因素,制定能源供应方案,实现供需平衡,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项目本着节能、环保及综合投资经济的原则,采用“电力驱动的水冷冷水机组+电力驱动地埋管地源热泵机组+燃气真空热水锅炉”方式,同时考虑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合理利用。


其中,电力驱动地埋管地源热泵机组的容量按总制冷量的20%进行配置。太阳能热水系统与燃气锅炉复合使用,太阳能利用按冬季最大热负荷的20%配置。


结合校园总体功能分区,将能源中心集中设置于食堂地下一层,充分利用燃气资源优势,采用燃气一体机空调系统,有效节省锅炉房和制冷机房占地,并通过优化机房水系统管路设计,使机房占地面积减少一半,仅为3600m2。


结合校园不同功能分区,以能源供给为中心(食堂),设置1.1km的综合管沟进行冷热源的集中输配,在加强设备管理与提升效率的同时,节约建筑设备管网约10%。


绿色低碳建筑设计与节能技术应用


湖北行政学院项目作为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示范工程项目和湖北省绿色建筑示范工程,从绿色建筑设计角度遵循“被动为主、主动优化”的思路和原则,采用多种被动式设计手段改善建筑保温隔热、采光与通风,并结合运行设备系统优化与可再生能源利用,达到绿色建筑三星标准要求。与此同时,考虑校园建筑碳排放特征,采用低碳设计策略,有效降低建筑运行阶段的碳排放。


1、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设计


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直接影响建筑在使用阶段的冬季供暖和夏季空调能耗。本项目采用250mm厚的加气混凝土自保温砌块外墙自保温体系,同时辅以必要的热桥保温。自保温外墙系统同外门窗和屋面等构造有效结合,形成了集成化的高性能保温节能围护结构,外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理论值为0.69W/(m2·K),实测值达0.44W/(m2·K)。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提高幅度达到30%以上。


建筑外窗采用中空内置百叶的玻璃,不仅达到了良好的保温隔热效果,同时还可结合不同季节变化,通过内置百叶实现季节性调控室内环境,玻璃传热系数低于2.3W/(m2·K),整体遮阳系数低于0.31。通过设计阶段节能优化设计,建筑整体节能率达到65%以上。


2、建筑通风与优化设计


校园风环境是绿色校园评价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衡量校园建筑整体布局与建筑节能的关键因素。在校园规划设计过程中,参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30378—2014)、《绿色校园评价标准》(GB/T51356—2013)等关于风环境的评价要求,通过建立校园整体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和评价分析。


校园规划布局考虑了夏热冬冷地区气候特征以及项目场地西北部山体和场地东部湖泊对校园整体风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从而确定校园风环境分析的边界条件和模型计算范围。


整体而言,规划方案在夏季主导风向ENE和2.3m/s风速情况下,校区内风速范围为0.02~5.7m/s。在主教学楼前广场局部地方出现了>5m/s的区域,在局部的学员住宿区围合庭院中,出现了静风区;在冬季主导风向NE和3.0m/s风速情况下,校区内风速范围在0.05~5.4m/s。


临近场地西北部的山体对冬季的主导风有一定的阻挡,但在东部开敞的临湖区域风速有所加强,风速达到了5.7m/s。在保持原有规划理念及功能分区的前提下,对不利的风环境区域通过建筑布局和景观环境设计进行调整优化。如在冬季和夏季风区较大的教学楼广场区域,采用分段式建筑布局,并结合周边乔木景观设计,从而减弱广场活动场地的风速;在围合的学员宿舍出现的静风区,适当调整建筑尺寸,使庭院开口适当加大,从而减小静风区的面积。


3、供暖与空调节能控制


在行政学院建筑主动节能方面,结合不同类型建筑使用特征,采用不同的供暖和空调类型。教学楼、科研办公楼和图书信息楼的空调冷热源采用运行灵活、低负荷时效率高的风冷变制冷剂流量多联空调系统。针对食堂、报告厅和文体中心等建筑,结合空间大小和使用规律,分别采用不同类型的空调系统。


大空间房间如餐厅、观众厅和篮球馆等,采用单风机一次回风全空气空调系统;小房间如餐厅包房、化妆间、健身房等采用风机盘管+预处理新风换气机(热回收);其他辅助房间则采用风机盘管系统。在学员宿舍,室内采用风机盘管+预处理新风的空调,电梯厅和走廊端部设风机盘管机组。


为进一步降低供暖空调系统的输配能耗,实现建筑节能和低碳运行目标,空调水系统设计采用大温差、小流量一次泵变流量系统,水泵采用变频泵。对于功能和时间上基本相同的建筑设置集中空调系统,对于使用需求不同的建筑采用分设多联机空调的分散式供冷形式,增加空调使用的灵活性。


新风系统节能方面,对于人员集中、新风负荷较大的场所,空调系统设置全热换气机,进行热回收。全空气空调系统可根据室内外空气的焓差值调节新风量,达到健康、卫生、节能的目的。同时,在项目设计过程中,采用建筑性能模拟软件对不同类型建筑的冷热负荷和碳排放量进行了模拟和分析。

通过性能模拟分析,行政学院新校区建筑总冷负荷为12768KW,集中供热负荷为9291KW,碳排放量18011kgCO2/(m2·a),为后续校园建筑节能低碳运行和管理提供参考。


4、校园建筑绿色照明设计


在绿色建筑照明方面,室内照明采用高效节能光源、灯具,照度取值及单位功率符合节能标准,办公、教学空间LPD值控制在9W/m2,学员宿舍空间控制在6W/m2,餐厅等商业空间控制在11W/m2。公共场所设置智能照明控制系统,根据照明需要调节灯具开启数量,实现节能降耗。


校园环境与建筑夜间照明充分考虑校园性质的光环境诉求和荆楚派建筑风格,泛光照明照度控制在30~50lx。校园环境照明体现沉静、素雅的观感,建筑照明为精致、细腻的光效把控。校园环境与建筑总体照明设计结合绿色校园与建筑照明要求,采用“夜景分区、亮度分级、运行分时”的思路和原则,实现整个校园和建筑的照明智能化、安全化、节能化控制。在分模式控制下,年耗电约3.1万KWh,可实现年节电约26%,减少CO2碳排放2.9t。


注:本文作者供职于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湖北工业大学。

发布时间 2023-05-31 作者: IESPlaza
0
820

0

收藏

0
820
最新评论

提交评论

相关内容

长按图片保存

hi@deeprocknetzero.com

没有账号?点击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