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政策标题 政策解读: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十大绿色低碳技术
发布单位 暂无
发布时间 暂无
政策类型 暂无
层面 暂无

为总结绿色低碳冬奥遗产,筛选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绿色低碳实践和技术经验,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委会总体策划部的支持下,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和美国环保协会北京代表处共同编制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十大绿色低碳最佳实践》报告(以下简称“《实践》报告”)和《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十大绿色低碳技术》报告(以下简称“《技术》报告”),并于8月19日在江西省赣州市举办的“美丽中国百人论坛2022年会”正式发布。

两份报告既是对绿色办奥经验的一次系统总结,也为国际大型赛事可持续性管理提供了良好示范,同时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提出了可采用方案。其中,《实践》报告侧重于为今后的大型活动低碳管理工作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案例,从社会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应用前景、技术集成度等维度,筛选出“精准保障空气质量呈现‘冬奥蓝’ 创新探索区域联防联控新模式”等十大绿色低碳最佳实践案例和“全面实施北京冬奥碳抵消行动 成就助推碳中和赛事的生动新实践”等九个提名案例;《技术》报告侧重于新型绿色低碳技术的示范、引领和推广,从技术创新、应用推广、环境效益和生态保护等维度,筛选出“奥运史上首个氢能大规模综合开发利用技术”等十项入选技术和“国内首创智能造雪技术和非传统水源利用技术”等七项提名技术。

作为总顾问兼首席发布官,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表示,希望通过两份报告更好地发挥“绿色冬奥”的示范带动效应,进一步促进绿色低碳技



十大绿色低碳实践具体内容

https://zhuanlan.zhihu.com/p/556576844


《实践报告》中共收纳19项绿色低碳实践,包括九项提名实践和十大入选实践,各项实践分别从案例背景、典型做法和示范意义三方面展开介绍。


1、构筑三标一体的可持续性管理体系


北京冬奥组委在奥林匹克历史上第一次把“大型活动可持续性管理体系(ISO20121)、环境管理体系 (ISO14001)、社会责任指南(ISO26000)”三个国际标准进行整合,建立了适用北京冬奥组委的可持续性管理体系。以ISO20121大型活动可持续性管理体系为主体,建立北京冬奥会可持续性管理实施体系;以ISO14001 环境管理体系为原则,统筹管理场馆建设运行过程环境相关的可持续性议题;以ISO26000社会责任为指导,识别确定冬奥会相关的社会类可持续性议题。

利用管理体系,对所有冬奥场馆、57 个业务领域的可持续性工作进行了有效管理,为大型活动举办全过程落实可持续性管理提供了可操作、可执行、规范的“北京模式”。


2、建立大型活动可持续性评价指南


《指南》从基础设施与场地、采购与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交通与运输、低碳与气候变化、工作人员与公众、智慧与创新实践系统提出了7类35项具体指标,从技术、管理、综合效益等方面对大型活动可持续性工作绩效进行综合性评价,可用于指导、帮助各类活动组织者提高对大型活动可持续性的管理能力,填补了大型活动可持续性评价的标准空白,为科学评价大型活动可持续性提供参考,成为北京冬奥会非常有价值的可持续性遗产。其中包括建筑利用率和二星以上绿色建筑比例、可持续采购管理、水资源循环利用率、垃圾分类收集率、清洁能源车辆使用占比、绿色交通出行率、碳中和实现程度等指标。


3、多措并举落实低碳管理工作方案


北京冬奥组委制定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低碳管理工作方案》,重点围绕低碳能源、低碳场馆、 低碳交通、低碳行动等四大方面制定碳减排措施,围绕林业碳汇、企业捐赠、碳普惠制等三大方面制定碳中和措施,将低碳理念融入冬奥会筹办全过程。

同时,结合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碳足迹方法学、往届奥运会温室气体核算方法学和北京市温室气体核算方法学,建立了覆盖碳基准线/实际排放量核算、减排量核算及抵消的全流程碳中和方法学,形成《北京冬奥会低碳管理报告》,为我国大型体育赛事和重大活动实现碳中和提供管理机制、知识方法和经验。

4、树立冰上运动场馆绿色低碳新标杆


北京冬奥会首次使用全球变暖潜能值(GWP)为 1、臭氧消耗潜能值(ODP)为0的二氧化碳制冷剂,结合目前世界上最先进、最环保、最节能的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打造冰面。

国家速滑馆、首都体育馆、首体短道速滑训练馆以及五棵松冰上运行中心4个冰上场馆,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打造多功能转换标准冰场,其碳排放趋近于零。此外,冰上场馆从规划、建设和运行层面,注重节能节材的低碳环保理念,充分利用物联网和大数据信息技术,做到绿色、可持续。如五棵松冰上运动中心等场馆通过采用光伏屋顶、玻璃幕墙、中水回用、LED灯照明等多个绿色低碳技术进行场馆建设和改造,建成目前世界上单体面积最大的超低能耗场馆建筑。在保证建筑安全的前提下,2018-2020年间,场馆建设及改造利用了约24.6%的建筑废弃物。


5、建立冬奥雪上场馆绿色建筑标尺


鉴于国内外缺乏山地建筑的绿色建筑标准,北京冬奥组委会同京津冀三地相关部门,创新编制并发布《绿色雪上运动场馆评价标准》。通过实施水体、大气、土壤等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程,搭建临时设施以及水资源节约利用等方式,7个雪上运动场馆全部获得《绿色雪上运动场馆评价标准》中最高的三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证书。

其中,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通过设计悬挑遮阳棚,配套遮阳帘等,实现南坡变北坡,降低能源消耗。云顶滑雪公园作为唯一改造的雪上场馆,充分改造利用原有赛道,减少对自然的破坏和干预。国家跳台滑雪中心使用风电和可再生建材,雨水资源循环利用等措施,推动场馆可持续发展。国家冬季两项中心通过避让原生树木、采取玻璃幕墙工艺、土石再利用等措施,实现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

国家跳台滑雪中心


6、所有场馆实现百分百绿电供应


北京冬奥组委发布的《低碳管理方案》中,低碳能源是重要组成部分。为全面落实绿色办奥理念,通过建立张北柔性直流电网重大工程和适用于北京冬奥会的跨区域绿电交易机制,高效利用风、光等可再生能源,解决了北京冬奥会场馆绿电的来源问题;同步启用氢燃料电池车和氢燃料火炬,首次实现火炬“零碳”排放,成为能源可再生,模式可持续的清洁低碳能源使用典范。

除张北地区传输的可再生清洁能源外,北京冬奥会场馆建设根据施工用能要求、当地气候和自然资源条件,合理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助力北京冬奥会场馆实现100%清洁能源供电。


7、构筑冬奥绿色低碳交通运行体系


北京冬奥组委联合北京与张家口两市,通过修建京张高铁,推广使用电动汽车和氢能汽车,采用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北京冬奥会赛事期间,交通运行安全、平稳,高效、及时服务各类赛事群体。

打造绿色物流供应链体系,倡导低碳出行等措施,成功保障冬奥三大赛区交通物流运输,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交通物流运输的碳排放,成为首届碳中和奥运赛事的重要碳减排措施,掀起交通运输领域的绿色之风。冬奥期间,赛事服务交通用车4090辆,包括氢燃料车816辆、纯电动车370辆、天然气车478辆、混合动力车1807辆、传统能源车619辆。节能与清洁能源车辆在小客车中占比 100%,在全部车辆中占比85.8%,为历届冬奥会最高。


8、生态保护与场馆建设同步推进


从源头减少环境影响。延庆赛区建设前组织开展生态资源本底调查,坚持“避让优先” 原则规避重要栖息地和古树名木,在场馆规划设计和选址中最小化设置用地范围和施工红线,控制施工范围,合理安排赛区道路位置,减少林地占用。开展环境影响评价,从避让、减缓、重建、补偿等方面确定了生态环境、水资源、大气、土壤保护等多项保护措施。

精心呵护原生植物。延庆赛区对赛道植物实施就地、近地、迁地三种保护措施,赛区内建设了5个就地保护小区,赛区山下建设了2个近地保护小区,移植了赛区内的灌草、藤本类和幼树等保护植物11027株。

精细剥离回用表土资源。高山滑雪赛道工程建设前,合理制定不同剥离厚度的表土剥离方案。

做好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为修复因地质灾害、临时占地、道路施工等造成的边坡裸露现象,根据不同高程、坡度、坡向、土壤基层条件,因地制宜,采用喷播植草、格构梁边坡加固等手段,优选栽植本地植物实施218万平方米生态修复。


9、创新探索区域联防联控新模式


京津冀通过建立三地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领导小组,打破行政区域限制,通过协同规划、统一标准、应急联动、信息共享等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措施,持续优化能源结构,开展工业污染源治理,严控机动车污染物排放。2015-2021年,北京市和张家口市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此外,通过组建冬奥会空气质量保障总指挥部、编制空气质量保障区域联防联控方案、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监督帮扶模式、强分区分类分级管控、建立民生保障白名单制度、营造良好社会舆论氛围等举措,以最小的经济代价换来了最大的空气质量效益,提供了民生保障与空气质量保障的“最优解”,为其他国家和地区举办大型赛事时实现空气质量保障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10、百年首钢抓住机遇华丽转身


首钢紧抓冬奥举办战略机遇,将打造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与冬奥会筹办、老工业区有机更新、绿色高端发展紧密结合,坚持减量发展,推广绿色智能新技术,培育创新发展新动能,挖掘文化发展新内涵,努力实现多约束条件下超大城市中心城区文化复兴、产业复兴、生态复兴、活力复兴,实现了首钢老厂房由工业建筑向冬奥盛会策源地的华丽转型,塑造体现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城市治理先进理念和大国首都文化自信的新地标。

首钢园滑雪大跳台


十大绿色低碳技术


《技术报告》中收纳17项绿色低碳技术,包括十大入选和7项提名,各项技术围绕亮点、技术描述、冬奥应用和示范引领四方面展开介绍。

十大绿色低碳技术分别为:首部大型活动可持续性评价标准;数字化智慧能源管控平台;首部绿色雪上运动场馆评价标准;奥运史上首次大规模应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系统;纯绿色超高压柔性直流电网技术;奥运史上首个氢能大规模综合开发利用技术;被动式大型超低能耗体育建筑技术;建筑、场馆的可持续发展改造技术;赛区野生动物及栖息地保护技术集成;中大尺度数据基地建设技术的系统集成方法。

在讲述《实践报告》时,部分有提及到,这里就不再过多赘述,重点讲下奥运史上首个氢能大规模综合开发利用技术和中大尺度数据基地建设技术的系统集成方法。

氢能开发利用技术在本次北京冬奥会中得到了广泛体现。氢气制备方面,工作团队设计开发的“光伏发电-电解水制氢-绿氢缓存-绿氢加注”一体化的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绿氢系统为北京冬奥会提供“绿氢”燃料。氢气储运方面,完全由我国自主研发生产的74升35兆帕储氢装备成功应用于北京冬奥会主火炬,国产自主研发的70兆帕储氢系统成功应用于氢燃料电池大巴车中,储氢技术国产自主性不断提高,成熟度逐渐增强。

氢能利用方面,北京冬奥会取缔以往奥运会采用的天然气或内烷等燃料,境内接力火炬全部应用氢燃料,在开幕式上使用氢燃料点燃北京冬奥赛场的主火炬,成为历史上首次采用氢能作为火炬能源的奥运赛事。北京冬奥会采用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的方式制备氢气燃料,成功点燃百年奥运史上首支“绿氢”火炬,首次实现奥运史上火炬零碳排。另外,此次冬奥会共有超过1000多辆氢燃料电池车运行,并配备超过30个加氢站,是全球最大的一次氢燃料汽车示范推广赛事。

北京冬奥会成功集成应用了北斗地基增强系统、无人机倾斜摄影和无人机多光谱遥感技术等多种数据采集技术,构建了景观修复全过程数据库。

景观修复全过程数据库是北京冬奥张家口赛区生态廊道公园生态修复工程的数据基础。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生态风景廊道数据基底建设过程中,创新性地系统集成多种空间数据采集技术。利用该集成方法,工作团队建立了廊道景观数据库,从而实现定位和标记典型植物,及时了解植被覆盖度、叶面积指数、生物量、含氮量、叶绿素含量:建立了种群数据库,从而可以时刻关注该地区生态风景的小环境,及时修复受损环境,恢复生物多样性,并开展系统性的生态环境修复工程。

发布时间 2023-03-09 作者: 清华碳中和研究院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 美国环保协会北京办事处
0
435

0

收藏

0
435
最新评论

提交评论

相关内容

长按图片保存

hi@deeprocknetzero.com

没有账号?点击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