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政策标题 政策答复:上海市建委对《“两会”超低能耗建筑提案》的答复
发布单位 上海市建委
发布时间 2022-07-29
政策类型 规划计划
层面 省/直辖市
官方链接 暂无

对市十五届人大六次会议第0220号代表建议的答复

(2022-07-29)


您提出的关于“关于加强绿色低碳标准体系建设及实施路径的建议”的代表建议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关于低碳零碳标准体系


(一)全面提高建筑节能标准。本市加快建筑设计源头节能,推进落实建筑用能限额设计。《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已通过审查,提出住宅能耗和碳排放限额指标;另有《办公建筑能耗限额设计标准》《商业建筑能耗限额设计标准》《酒店建筑能耗限额设计标准》在编,计划到2025年新建民用建筑全面执行建筑能耗限额设计标准。


(二)推动公共建筑能耗限额管理。目前,本市已发布了9类公共建筑合理用能指南,后续将加快推动建筑运行能耗和碳排放限额标准编制,并逐步建立公共建筑运行能耗与碳排放限额监管体系,推动新建建筑逐步从设计节能过渡到实效节能。


(三)加快推进超低能耗建筑相关标准。本市2019年发布了《上海市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导则(试行)》,为现阶段本市超低能耗建筑的试点示范提供了技术指导。在此基础上,本市结合实践经验,已启动超低能耗公共建筑、居住建筑相关标准编制,将逐步形成完善的超低能耗建筑技术标准体系。此外,本市正在开展零碳建筑技术体系的前期研究,研究零碳建筑相关定义及本市零碳建筑技术实施路径,为本市建筑领域碳减排和能效提升提供重要支撑。


二、关于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


(一)加强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根据《上海市绿色建筑管理办法》,本市要求新建民用建筑应当采用一种或者多种可再生能源。现已制定发布了《民用建筑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核算标准》,正在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关于推进新建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的实施意见》,逐步建立新建建筑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全过程管理体系。


(二)加快推进太阳能光伏建筑规模化应用。本市拟研究建立建筑光伏一体化新型高效集成系统解决方案,形成光伏建筑一体化全过程建设技术标准、图集与工法,积极开展建筑屋顶光伏行动。推动建设集光伏发电、储能、直流配电、柔性用电为一体的“光储直柔”建筑,探索建筑设备智能群控和电力需求侧响应,合理调配用电负荷。


三、关于低碳建筑、低碳社区试点示范


(一)大力推进超低能耗建筑发展。本市出台《上海市超低能耗建筑项目管理规定》,明确对超低能耗建筑给予容积率奖励,大大提高了开发企业实施超低能耗建筑的意愿。2021年,本市落实超低能耗建筑项目300万平方米,当年落实量占全国20%以上。全国建筑面积最大的超低能耗建筑项目在临港落地开工。下一阶段,本市将进一步鼓励超低能耗建筑相关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开展一批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研究项目,逐渐形成超低能耗建筑全产业链体系,继续打造一批既有建筑超低能耗改造示范项目,并在重点区域内开展超低能耗建筑集中示范区建设。


(二)积极开展建筑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示范。本市拟推进“城乡建设碳中和研创中心”设立运行。开展近零能耗建筑和零碳建筑技术体系研究,编制建筑碳中和实施技术清单,形成本市近零能耗建筑和零碳建筑关键技术措施、实施路径和技术标准,打造一批近零能耗、零碳建筑创新示范。以绿色生态城区建设为载体,探索区域低碳、零碳社区技术协同攻关,逐步形成系统化技术体系。


四、关于激励政策


(一)通过财政扶持、容积率奖励等手段引导试点示范。发布《上海市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项目专项扶持办法》,对绿色建筑运行项目、超低能耗建筑、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项目等给予财政补贴,并鼓励各区配套相应比例的区级补贴资金。出台《上海市超低能耗建筑项目管理规定》,明确对超低能耗建筑给予容积率奖励,大大提高了开发企业实施超低能耗建筑的意愿。


(二)积极探索市场化激励措施。我委会同建设银行上海分行将绿色建筑纳入绿色贷款支持范畴,并对绿色生态城区、超低能耗建筑、绿色建筑二星级(含)以上项目重点支持。下一阶段,我委还将进一步探索绿色金融支持路径,并创新建筑节能减碳市场化机制,针对建筑主体多元、单个建筑碳减排量较小的特点,探索建立适合建筑领域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


最后,感谢您对本市建筑绿色低碳推进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得到您进一步的指导和建议。


————————————————————————————————


对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第0052号提案的答复

(2022-07-29)


“关于进一步助推上海市建成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议”提案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关于“加快推进‘绿色基建’”的建议


新城是上海形成网络型城市群结构的重要战略空间,上海以五个新城建设为推进“绿色基建”的着眼点和着力点,为上海市建成生态宜居城市提供先行试点和长远保障。为了提升新城环境品质,我委通过制订《“十四五”新城环境品质和新基建专项方案》,明确了五个新城“绿色基建”的技术路径。拟开展新城绿色低碳试点区建设,通过一系列建设引导策略,集中开展技术创新和实践落地,助推新城“绿色基建”建设。


(一)推进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化应用。采用高效分布式能源系统,提高区域能源系统的利用效率,因地制宜采用区域供冷供热系统,鼓励设置分布式能源中心,探索绿色低碳清洁能源微网系统建设。


(二)加快建设地下综合管廊。近年来,按照“结合重大管线通道建设干线型管廊,结合成片区域开发建设支线型管廊,结合架空线入地建设缆线型管廊”的总体建设思路,我委牵头会同各区,推动全市形成干线、支线、缆线互相衔接的综合管廊体系。目前,全市已推进建设管廊约154公里,约118公里管廊已投入运行。下一阶段,我委将督促新城所在区结合成片区域开发等,综合考虑道路建设规划、地下管线规划、轨道交通规划等,研究编制新城地下综合管廊专项规划,明确宜建区域、入廊管线种类、断面形式等,进一步指导新城区域综合管廊建设。同时,我委还将结合架空线入地,进一步推进缆线型综合管廊建设。


(三)塑造开放绿色空间环境。在公共活动密集地区,加强屋顶、平台等空间的绿化建设和公共开放利用,丰富空间环境品质,塑造低碳绿色的城市空间。


(四)构建连续通达的慢行系统。将居民住所与公共活动中心进行串联,实现慢行交通网络的功能复合,引导城市居民低碳出行,提高绿色交通出行比例。


(五)发展新城智慧交通。结合绿色低碳试点区建设推进新城数字化转型,开展智慧道路升级改造试点示范。谋划智慧物流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加快物流体系智能化转型,推进智能末端配送设施建设。


二、关于“大力推广绿色建筑”的建议


(一)持续完善绿色建筑制度。2014年开始,本市已将绿色建筑发展要求纳入建设管理流程,健全了绿色建筑设计、审图、验收系列标准规范,在土地供应、审图等阶段对绿色建筑要求进行严格把关。去年,本市编制发布《上海市绿色建筑管理办法》(沪府令57号),拓展绿色建筑外延,聚焦全监管过程、全生命期和全产业链,涵盖建筑节能、装配式建筑、全装修住宅、绿色建材等热点内容,将绿色建筑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保障全过程监管有据可依。目前,我委正在细化分解《上海市绿色建筑管理办法》目标任务,研究制订相关配套机制,确保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形成合力。下一阶段,我委将积极贯彻落实《上海市绿色建筑管理办法》,并开展相关宣传培训,进一步提高社会公众对绿色建筑的认知度和感受度。


(二)全面构建绿色建筑相关标准体系。绿色建筑方面,本市针对五大性能指标,全面衔接新国标,修订发布了《公共建筑绿色设计标准》《住宅建筑绿色设计标准》《上海市公共建筑绿色设计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要点》《上海市住宅建筑绿色设计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要点》《上海市绿色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绿色建筑工程验收标准》《绿色建筑检测技术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标准规范,覆盖了设计、审图、施工、验收、评价等各阶段。为推动碳达峰、五个新城、城市更新等方面的工作要求在绿色生态城区中的落地,已启动修编绿色生态城区标准。建筑节能方面,全面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加快建筑设计源头节能,推进落实建筑用能限额设计。《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已通过审查,提出住宅能耗和碳排放限额指标;办公、商业、酒店能耗限额设计标准在编。推进超低能耗建筑发展,发布《上海市超低能耗建筑项目管理规定》《上海市外墙保温系统统一技术规定》,相关标准已纳入编制计划。


(三)多措并举激发市场活力。近年来,本市陆续颁布了相关政策,通过财政扶持、容积率奖励等手段,引导绿色低碳建筑试点示范。一是发布《上海市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项目专项扶持办法》,将绿色建筑运行项目、装配式建筑、超低能耗建筑、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项目等列为支持对象,给予财政补贴,并鼓励各区配套相应比例的区级补贴资金。二是为推进超低能耗建筑,本市出台《上海市超低能耗建筑项目管理规定》,明确对超低能耗建筑给予容积率奖励,大大提高了开发企业实施超低能耗建筑的意愿。三是我委正在积极探索绿色金融支持路径,会同建设银行上海分行将绿色建筑纳入绿色贷款支持范畴,并对绿色生态城区、超低能耗建筑、绿色建筑二星级(含)以上项目重点支持。四是我委已将绿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装配式建筑等相关指标列入《上海市在沪勘察设计企业信用评价标准》,在对相关设计单位的信用评价中予以额外加分。


(四)坚持示范引领,树立行业标杆。通过政策支持、评奖评优等措施,本市涌现出一批绿色低碳示范项目,同时还通过发布绿色建筑年度发展报告、节能宣传周、城博会、立功竞赛等活动,总结优秀经验做法,宣传表彰典型案例,形成了辐射带动效应。“十三五”期间上海累计获得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19项,在2020年全国绿色创新示范项目中,上海获奖项目约占六分之一。全球最高绿色建筑——上海中心大厦和全国最大体量绿色建筑——国家会展中心(141万平方米)均顺利获得绿色建筑三星级运行标识,为超高层和大体量会展类建筑的绿色实践提供了样板。截至目前,本市获得绿色建筑运行标识的项目共70个,建筑面积共782.5万平方米。2021年全国建筑面积最大的超低能耗建筑项目在临港落地开工,当年度落实超低能耗建筑项目300万平米,占全国20%以上。


三、关于“大幅提升‘绿色治理’”的科技含量”的建议


上海高度重视绿色治理智能化发展,2021年发布的《上海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智能场景应用,围绕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深化人工智能全面应用,提升城市整体运行和决策效率,构建智能化风险防范应对体系,全面提升生态环境监测自动化、智能化、立体化能力,对疾病和自然灾害进行监控分析,预测预防。十三五期间,上海积极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城市治理,着力打造链接城市治理的智慧平台,链接美好生活的服务平台。


(一)提升策源能力,加强技术产品供给。在《上海新一代人工智能算法创新行动计划(2021-2023年)》中明确提出增强行业应用算法供给、建立算法应用转化体系、加大算法应用推广力度等算法应用创新任务。上海多个人工智能企业推出了针对环境治理的产品。商汤的SenseFoundry商汤方舟城市开放平台实时监测火灾烟雾、暴露垃圾和道路损坏、自然灾害影响等,SenseEarth在线遥感云翻译平台应用于地表植被监测和气象监测;云塞智联的生活用水在线监测系统保障人民生活用水卫生质量;深兰科技等热感视觉行为监控系统“猫头鹰”可用于人流密集区域的人体测温;天壤智能基层数字化微平台,利用数据为基层工作服务,实现封控小区免费核算检测信息的精准触达等。下一阶段,本市还将鼓励企业积极创新产品研发,鼓励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勇闯无人区,构建更多跨界融合的创新联合体,努力在基础理论、关键技术等方面取得更多的突破性成果。


(二)深化揭榜挂帅,推进城市场景开放。上海自2018年底在全国率先启动AI应用场景建设计划,采取“揭榜挂帅”和动态发布机制,引导社会各界开放场景,并向全球征集解决方案。三年多来,上海已经分三批次,共发布了58个单位、225个具体点位的应用场景需求,对接了280余个国内外人工智能企业提供的500余个解决方案,涉及教育、医疗社区、园区、交通、城市管理、制造、农业、金融等多个领域。树立了张江人工智能岛、洋山港海铁联运、申通地铁等世界级应用标杆,初步打响了“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的上海新品牌。2021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便捷就医、为老服务等11项数字生活标杆场景和百个应用场景体验手册及地图发布,让AI走近生活、贴近民生。下一阶段,上海将加大应用场景开放力度,充分发挥上海人工智能高地优势,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产品与环境治理应用场景相结合,构建城市环境治理智能底座。


最后,感谢您对上海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得到您进一步的指导和建议。


————————————————————————————————


对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第0413号提案的答复

(2022-07-29)


“关于推进建筑领域碳达峰工作的建议”提案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本市建筑领域碳排放的基本情况


(一)本市建筑领域碳排放现状


“十二五”以来,本市民用建筑面积规模快速增长。本市建筑领域碳排放呈现如下特点:一是从总量变化来看,建筑领域碳排放维持增长态势。“十三五”期间,本市民用建筑碳排放整体呈上升趋势,公共建筑碳排放较2015年增长了18%,居住建筑碳排放较2015年增长了20%。二是从建筑类型来看,主要排放来源是公共建筑。2019年本市民用建筑碳排放总量中公共建筑碳排放占比55%,居住建筑碳排放占比36%,建筑施工碳排放占比9%。三是从能源品种来看,建筑领域碳排放主要来自电力间接排放。从“十三五”的发展情况来看,民用建筑电气化率在不断提高,油品及其他能源的使用逐步被电和天然气取代,直接碳排放量逐年减少。


(二)本市建筑领域碳排放趋势分析


基于本市民用建筑碳排放现状分析和发展趋势研判,在保持目前建筑领域节能降碳措施不变的情况下,经测算2033-2035年左右有望实现碳达峰。我委计划进一步强化相关建筑节能减排措施,力争本市建筑领域碳排放可在2030年达到峰值,较基准情景提前3-5年达峰。本市建筑领域碳排放发展趋势主要呈现以下特征:一是民用建筑规模持续增加,建筑领域碳排放量和占比刚性上涨。本市规划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含商业商办、研发、社会公共服务设施)面积预计持续增加,预计未来20年本市民用建筑碳排放量仍将刚性上涨。二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生活碳排放还将较快增长。随着经济水平和人民群众对人居环境品质改善的需求不断提升,居民住宅用电量还会大幅上升。随着天然气管网的全面覆盖,本市天然气用户数呈线性增长。综合以上两方面因素,本市居住建筑总体碳排放将较快增长。三是公共建筑碳排放总量将随着建筑规模上涨,电力间接碳排放比例将进一步提高。综合考虑节能减碳工作效益和民生需求品质提升的共同作用,公共建筑碳排放总量将随着建筑规模线性上涨。


二、对相关建议的办理答复


(一)关于建立建筑领域碳达峰标准体系的建议


健全有利于本市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的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节能减碳技术标准体系。加紧制订并发布执行居住建筑和办公建筑、商场建筑、酒店建筑等不同类型公共建筑能耗和碳排放限额设计标准。到2025年,新建民用建筑全面执行建筑能耗和碳排放限额设计标准,建筑能效在现行节能标准基础上提升30%。充分结合本市气候特征和用能习惯,编制超低能耗建筑技术标准、导则及图集,形成完善的超低能耗建筑技术标准体系。推进建立既有建筑超低能耗改造技术体系,探索适宜的评价标准,打造一批既有建筑超低能耗改造示范项目。“十四五”期间落实超低能耗建筑示范项目不少于800万平方米。


(二)关于建立建筑领域碳达峰技术体系的建议


面向城乡建设碳中和技术创新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配合上海市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工作部署,推进建筑碳中和产业前沿引领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开展近零能耗建筑和零碳建筑技术体系研究,编制建筑碳中和实施技术清单,形成本市近零能耗建筑和零碳建筑关键技术措施、实施路径和技术标准,打造一批近零能耗、零碳建筑创新示范。探索区域低碳、零碳社区技术协同攻关,逐步形成系统化技术体系。创新建筑节能减碳市场化机制,针对建筑主体多元、单个建筑碳减排量较小的特点,探索建立适合建筑领域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


(三)关于建立建筑领域碳达峰监管体系的建议


在已发布9类公共建筑合理用能指南的基础上,加快推动建筑运行能耗和碳排放限额标准编制。逐步建立公共建筑运行能耗与碳排放限额监管体系。建立本市公共建筑能耗对标与公示管理制度,有序分类推动发布各类型公共建筑能耗和碳排放排行榜。持续推进公共建筑能源审计,为高耗能建筑进行碳排放诊断,向突破能耗和碳排放限额的建筑“亮红牌”。会同有关部门推进建立公共建筑能耗和碳排放超限额差别电价机制,通过经济手段约束建筑业主主动减少建筑碳排放。建立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考核机制,相关考核内容纳入各区(管委会)领导班子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每年对各区(管委会)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价,对工作突出的区(管委会)、单位和个人按规定给予表彰。


(四)关于建立建筑领域碳达峰协同体系的建议


加强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资金对城乡建设领域的支持,加大对近零能耗建筑、零碳建筑、既有建筑节能低碳改造、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等项目的扶持力度,强化对城乡建设领域碳中和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的支持。向具有显著减碳效果的建筑项目提供优惠利率、快速审批通道等支持,严控对高耗能建筑项目提供金融支持。推广合同能源管理,鼓励节能咨询、诊断、设计、融资、改造、托管等“一站式”综合服务模式。在重点区域内合理划定范围,率先开展超低能耗建筑集中示范区和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集中示范区建设,集中示范区内新建建筑全面执行超低能耗建筑标准和高于全市要求的可再生能源应用标准,推动城乡建设碳达峰示范引领。


(五)关于建立建筑领域碳达峰社会体系的建议


在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市发展改革委等相关部门加强协作,行成合力。将碳达峰碳中和作为市城乡建设领域干部培训重要内容,不断提高绿色低碳发展能力。通过业务培训、比赛竞赛、经验交流等多种方式,提高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相关单位和企业人员业务水平。开展好城乡建设领域“节能宣传周”和“全国低碳日”等活动。积极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加大对优秀项目、典型案例的宣传力度,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减碳行动,形成社会各界支持、群众积极参与的浓厚氛围。依托本市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平台,对接各类市级数字化平台数据资源,推动建筑能耗监测智能化、精细化提升,升级建设本市建筑碳排放智慧监管平台。


最后,我们对委员们在城乡建设碳达峰工作方面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希望今后能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我们的工作。


————————————————————————————————


对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第0037号提案的答复

(2022-07-29)


“关于在双碳战略目标导向下加快上海五个新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提案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对上海五个新城绿色低碳高质量建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五个新城作为上海未来发展空间中的发力点,承载着上海在新征程上的开路先锋、突破攻坚、示范引领任务,是助推上海市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的先行试点和长远保障。在市新城推进办统一安排下,我委聚焦“五个新城”绿色发展和低碳建设,在五个新城率先启动绿色低碳试点区建设工作,重点围绕“双碳”目标,对标国际最高水平,开展技术创新和实践落地,积极探索绿色低碳规划建设管理的新路径,并切实形成可向全市乃至全国推广的可复制、可推广的建设经验。


一、关于“将五个新城的双碳战略部署纳入上海‘1+1+N’顶层设计体系,加强统筹协调和推进指导”的建议


我委正在编制的上海市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明确聚焦五个新城等重点区域组织实施本市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行动,推进落实多项重点任务。同时,市发展改革委牵头构建的“1+1+N”政策体系中明确要求五个新城开展碳达峰碳中和试点示范、深入贯彻绿色低碳理念。一是鼓励各新城以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为导向,制定碳达峰碳中和技术路线图和行动计划,探索碳中和愿景下产城融合发展的创新模式。二是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推动先进成熟绿色技术的产业化应用。三是推进重点区域低碳转型示范引领,在五个新城打造一批各具特色、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低碳发展试点示范样本。


二、关于“加强五个新城规划建设方案与国家和地方双碳战略最新导向的衔接”的建议


我们将碳达峰的战略导向和目标要求贯穿于新城规划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推进五个新城开展城乡建设碳达峰示范引领。一是积极推进新城绿色低碳试点区建设。在新城选取顶尖科学家社区(南汇新城)、“数字江海”产业城区(奉贤新城)等为试点区。编制发布了《新城绿色低碳试点区建设导则(试行)》,聚焦能源、建筑、交通、产业、固废、绿化等维度的碳减排技术路径,打造区域绿色低碳建设样板。二是推广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我委会同市规划资源局编制了车用加氢站专项规划,规划范围覆盖五个新城。市发展改革委细化各新城年度光伏建设任务,充分利用建筑屋顶等资源,实施分布式光伏发电工程。市经信委制定新城充换电设施专项规划,强化重点区域充换电基础设施更高标准建设布局。市规划资源局编制全市浅层地热能三年行动方案,并在五个新城积极探索落实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的实施路径。三是研究提升五个新城绿色低碳建设要求。要求五个新城内新建大型公共建筑执行三星级绿色建筑标准,推进五个新城在集中示范的基础上全面执行超低能耗建筑标准,建筑能效在现行节能标准基础上提升50%。四是全面推进新城绿色生态城区创建。松江新城国际生态商务区、奉贤上海之鱼、临港新片区绿色生态先行示范区均已创建本市绿色生态试点城区。五是促进资源节约循环利用。鼓励建筑垃圾循环资源化利用,推动节约型工地建设和装修垃圾减量,探索实施建筑工程废弃物排放限额管理,完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布局,推广绿色低碳建材。


三、关于“以五个新城发展切实支撑上海率先引领双碳目标实现”的建议


一是强化新城对内对外交通体系建设。打造“一城一枢纽”,确立新城区域交通枢纽地位,各新城枢纽方案目前已基本稳定。加快沪通二期、沪苏湖等干线铁路和嘉闵线北延伸等市域铁路的规划建设,提升新城对外交通的服务通达能力。加快建设机场联络线、嘉闵线等市域铁路,提升各新城同门户枢纽和新城间的快速联系。加快连接新城间的市域线(如嘉青松金线、南枫线)建设进度。二是构建产城融合的用地布局。倡导职住平衡、产城融合的用地分布,推进五个新城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形成五个新城所在区保障性租赁房建设年度计划。预留必要的混合发展用地或兼容空间,积极承接中心城区资源导入,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的社区生活圈。


四、关于“在五个新城率先探索试点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的建议


我们将在五个新城绿色低碳试点区率先探索区域碳排放管理工作,建立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能耗和碳排放约束机制。一是开展碳排放限额管理。在公共建筑合理用能指南的基础上,加快推动建筑运行能耗和碳排放限额标准编制。逐步建立公共建筑运行能耗与碳排放限额监管体系。二是完善碳排放监测体系。推动市、区建筑能耗监测平台向建筑碳排放智慧监管平台升级,建立市区联动的建筑碳排放协同监管系统。依托能耗监测平台,对试点区能源、建筑、交通及环境等能耗情况数据化监测管理,建设新城公共建筑运行碳排放动态地图。


五、关于“建议加强促进区域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模式创新”的建议


一是塑造绿色低碳的城市空间环境。构建完整连续的蓝绿空间系统,提升绿化覆盖率,鼓励建设垂直绿化,保障场地原生生态环境,全面提升新城的碳汇能力。二是深化既有建筑规模化节能改造。鼓励大型公共建筑实施技术改造升级,结合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开展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鼓励节能门窗、节能家电的使用。三是探索试点碳普惠模式创新。印发《上海加快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施意见》,依托上海市碳普惠体系实施方案,探索非控排企业、各类社会团体、公众共同主动参与碳减排行动的市场化途径,发挥金融支持作用,推动碳普惠平台建设。


下一步,我们将针对五个新城现状条件、资源禀赋、经济水平、文化特点等,开展绿色生态新城相关文件编制,推进新城新建城区全面执行绿色生态城区标准。同时,在市新城办统一部署下,积极对接指导五个新城相关部门编制试点区建设方案,明确一批示范项目建设计划,推进绿色低碳试点区建设,促使新城在全市“双碳”行动中体现示范效应。


感谢对五个新城绿色低碳建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一如既往继续得到民盟上海市委的支持和帮助。


参考:https://mp.weixin.qq.com/s/_wP4O_V5nkdrFHU50KrfGg

发布时间 2022-07-29 作者: 上海市建委

附件资料

上海市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导则(试行)》.pdf
0
514

0

收藏

0
514
最新评论

提交评论

相关内容

长按图片保存

hi@deeprocknetzero.com

没有账号?点击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