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技术名称 沙漠区三碳循环经济
副标题 暂无
创新者 暂无
技术类别 暂无
技术奖项 2019保尔森可持续发展奖-优胜奖
技术亮点 种植沙柳等沙生灌木治理沙漠(碳吸收),利用沙柳平茬的生物质燃料发电(碳减排),利用电厂排放的纯净高浓度CO2培育优质螺旋藻(碳捕集)的“绿色、低碳、循环”的“三碳经济”模式。

文章伊始,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什么是“三碳循环经济”?

所谓“三碳循环经济”就是:种植沙柳等沙生灌木治理沙漠(碳吸收),利用沙柳平茬的生物质燃料发电(碳减排),利用电厂排放的纯净高浓度CO2培育优质螺旋藻(碳捕集)的“绿色、低碳、循环”的“三碳经济”模式。三碳经济模式的开创对于我国及世界的沙漠治理、节能减排事业来说,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被联合国确认为荒漠化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的成功范例。

“三碳循环经济”的背后是一家名为内蒙古毛乌素生物质热电有限公司的企业;“三碳循环经济”的背后也是一个团队17年矢志不渝治沙的艰辛历程;“三碳循环经济”的背后更是我们子孙后代昌延不息的福祉。

第一章 感叹

最近,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举办了“绿色乌审”治沙群体先进事迹发布会,授予宝日勒岱、殷玉珍、燕子涛、内蒙古乌审召生态发展有限公司“北疆楷模”荣誉称号。

新中国成立之初,乌审旗只有464亩人工林和1938棵零星树,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占国土总面积90%以上,森林覆盖率仅为2.6%。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一代代乌审治沙人用汗水、用青春、甚至用生命在毛乌素腹地创造着一个个“绿色传奇”。截止到2019年底,全旗森林覆盖率达到32.89%,植被覆盖度达到80%,生态状况达到了近百年来的最好水平。

一个人执着于一件事情,有可能是一种爱好,有可能是一份初心,也有可能是一种信仰。但一个团队执着于公益治沙,那就只能是这个团队大爱无疆的高度社会责任感使然。

当许多企业都在闷头捞金的时候,有一个团队却选择了一条公益治沙、产业治沙的征途,这就是内蒙古乌审召生态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治沙团队”)。他们的目标是把沙产业变成循环的,把中国相当大的含水沙漠的问题解决掉,这就是对世界的贡献,对人类的贡献!

治沙团队自2003年冬开始实施“60万亩生态能源林基地”建设,建设范围包含乌审旗、杭锦旗、鄂托克旗等。至今,已累计治理沙漠40万亩,占国家“十一五”期间全国沙漠化减少面积的2.8%。租用农牧民沙荒地,雇用农牧民种植沙柳,收购农牧民平茬废弃物,每年提供近亿元劳务资金的就业岗位,每年可带动6000—7000农牧民和产业工人人均年增收逾万元。沙柳种植和造林工程的实施,沙地植被逐步恢复,草地面积来断扩大,农牧民的牛羊养殖量也不断增加,其经济收入成倍增长。

治沙团队还通过与中国绿化基金会及“蚂蚁森林”合作,在毛乌素沙地上植树7万多亩,采用承包牧民沙地、由牧民养护的模式使项目得到有效实施。在蚂蚁森林95林地里,我们见到了繁茂的杨柴和沙柳,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在毛乌素沙漠落地生根,焕发了勃勃生机。

沙漠生态改善了,牧民富起来了,但种植沙柳并持续进行平茬抚育却是一个需要持续资金投入的无底洞。

“能不能通过利用治理沙漠的结果即植物去赚钱;赚的钱能够循环进去,只花一部份滚动起来就可以了。”

这个问题成了治沙团队时刻都在思考的课题。

第二章 惊叹

这个循环经济治沙的难题,被一个词解决了:生物质能源。

有一次,清华大学建筑系属德祥教授说,你们要用树枝发电,这就是生物质能源。

2005年11月和2006年2月,他们委托中科院广州能源所和西安热工院对沙柳、红柳、旱柳、杨柴、柠条、花棒等近10种沙生灌木或植物进行了热化学全分析,结果令人振奋:与农区秸秆相比,其三高一低的特性(高热值、高灰融点、高集合度、低有害物)显示了在生物质发电领域沙漠生物质独特的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这些优势使得选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化生物质发电系列装备成为实现,也使得我国生物质发电形成一个规模化的产业成为可能。

这是一个必须载入史册的日子,因为从这一天起,中国含水沙漠开启了从公益治沙到产业治沙的新篇章。

内蒙古毛乌素生物质热电有限公司于2007年5月开工建设,2008年11月15日正式并网发电,每年可完成发电1.5亿度,实现产值1.1亿元。截至目前,已累计贡献绿色电力8亿多度。

从此,公司以"龙头企业+基地+农牧户"模式将生态建设与国家能源建设相结合,先行建设能源林基地,自觉承担起治沙造林义务,使新能源产业效益直接转化为生态建设的持续动力,形成了"造林治沙——获得生物质——新能源发电获益——反哺沙区群众造林抚育——扩大生态建设和生物质能源产业规模"的产业良性循环模式。

在中国“含水沙漠”的治理中介入生物质能源运作机制,将会实现中国治理沙漠发展生物质能源的独特盈利模式,而这种盈利模式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这对缓解全球变暖,缓解全球沙漠荒漠化现状、改善沙漠周边农牧民的贫困问题都有着极深刻的意义。完全可以这样说,利用生物质能发电治沙将会成为一把巨大的造林铲,一台高效的植树机;一只不停地为农牧民“下金蛋的母鸡”;一个让牧民转业变成林工的“魔术箱”;一块履行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方案和节能减排的“实验田”;一个实现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清洁电力示范的新型产业模式。

但是,令治沙团队想不到的是,毛乌素生物质发电厂开始运行后,第一年亏损4,000万,第二年亏损4,000万,第三年又亏损了4,000万。

除了政策导致的亏损原因之外,还有电厂燃料的成本问题。实际上,从2009年亏损第一个4,000万时,他们就面临着一个抉择:坚持还是放弃?坚持,就意味着继续亏损。而最后真正让他们支撑下来的,是生物质发电行业背后承载的价值。它为产业治沙提供了一条科学可行的路子,为沙区少数民族在家门口就业致富的机会。

一个生物质电厂能治理36万亩沙漠,解决1万多人的就业,那么10个电厂、100个电厂呢?今后沙漠生物质发电产业的发展,不仅能解决沙漠化的问题,还能带动就业,带动畜牧业、旅游业、第三产业的兴起和发展。这里面包含的政治意义、经济意义、生态意义,可想而知。此外,这几年国家政府部门的关注和重视,说明了这一点。

但是,如何扭转企业的亏损并实现盈利呢?

第三章 赞叹

谁也想不到,螺旋藻成为了产业治沙的终极拼图。

为解决产业化治沙投资的可持续性问题,内蒙古毛乌素生物质热电有限公司将发电排放的洁净烟气作用于螺旋藻的生产,最终形成了以“治沙、新能源、螺旋藻”为核心的沙、林、电、藻一体化的循环产业链,即种植沙柳治理沙漠(碳吸收),利用沙柳平茬的生物质燃料发电(碳减排),利用电厂排放的纯净高浓度CO2培育优质螺旋藻(碳捕集利用)的“三碳循环经济”模式。

在整个三碳经济的产业链中,种植沙柳并持续进行平茬抚育是一个需要持续资金投入的无底洞,生物质发电的环节由于发电成本较高、一直处于亏损状态。而螺旋藻由于市场前景广阔、经济价值可预期,成为了整个产业链的龙头。螺旋藻销售所得利润将全部返还于治理沙漠之中,从而成为推动产业循环源源不断的动力。

至此,“三碳循环经济”终于完成了一个绿色循环,既是一个循环的结束,也是另一个循环的开始,循环往复,无穷尽也。

沙漠绿洲中诞生的“螺旋藻”,与传统螺旋藻养殖完全不同的是,它利用生物发电产生的纯净烟气中的CO2和草木灰魔幻般生产出来。但更重要的是,它以其关乎人类健康的独特价值和市场价值使沙漠治理资金投入的持续性问题得到突破性解决。

2007年4月12日,内蒙古毛乌素生物质热电有限公司开工奠基。

螺旋藻作为一种高级营养品,是人类迄今为止发现的营养最丰富、营养最均衡、营养超级浓缩的健康食品,并已为世界所公认。此外它将成为沙漠变绿洲这一生态建设工程的重大经济支柱,成为产业治沙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资金窗口,扮演了一种全新的社会责任角色。

螺旋藻养殖是“三碳经济”中最关键的一环——生物质碳源、无污染环境培育了纯天然优质的螺旋藻,螺旋藻带动了商业利润的实现。

“毛乌素项目是成功的范例,将人类望而生畏的死亡之海变成孕育新能源和优良食品的宝藏。”3月26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执行秘书吕克·尼亚卡贾这样称赞道。他高度评价了中国企业家在内蒙古毛乌素沙漠上修建生物质热电厂,探索治沙并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努力。

沙祖康在致辞时说:“中国内蒙古毛乌素生物质热电项目是一个令人鼓舞的成功实例,其主要特点就是运用统一的管理系统来治理荒漠化,同时发展以‘碳吸收、碳排放、碳捕集’为主的‘三碳’绿色经济。”

2003年至今,该模式实现绿化沙漠240平方公里,生产绿色电能逾14亿多度,吸收、减排、捕集CO2超过100万吨,用自然的方式形成年产螺旋藻400吨的生产能力。三碳经济模式同时实现了治沙、富民、负碳、绿电、健康五方面的目标,走出了一条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经济道路。

资料来源:“三碳循环经济”背后的三叹 (baidu.com)

发布时间 2022-10-20 作者: 生物圈3号
0
567

0

收藏

0
567
最新评论

提交评论

相关内容

长按图片保存

hi@deeprocknetzero.com

没有账号?点击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