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深圳理工大学院士工作站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会明,材料科学与能源工程学院助理教授彭晶团队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期刊发表最新成果,揭示了FeWN₂纳米片反位缺陷在烯醇电氧化耦合析氢反应中的关键作用。
在当前能源研究领域,寻找高效、可持续的制氢方法是关键课题。通过生物质电氧化制氢,因具有降低阳极氧化能垒、同时生产有价值化学品的优势,成为极具潜力的研究方向。然而,由于生物质中高能C-H和O-H键难以裂解,现有生物质电氧化系统在达到工业规模电流密度方面面临瓶颈,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与应用。
研究如下:
目前全球99%的以上的甲醇是由煤或者天然气作为原料生产(称为传统甲醇)。
针对这一难题,成会明和彭晶团队开发出一种具有丰富反位缺陷(ASDs)的三元层状氮化FeWN₂电催化剂,显著提高了其抗坏血酸(AA)氧化的电催化性能。实验结果显示,在60°C的双电极电解槽环境下,当电压为0.69V(vs. RHE)时,电流密度可达 2.5A/cm-2;电压提升至1.12V时,电流密度高达4A/cm-2,且此时制氢的法拉第效率达到100%,实现了极高的能源转化效率,这意味着在这个过程中,几乎所有参与反应的电子都被用来产生氢气了,一点都没浪费!
图1 | FeWN2的制备及微观结构。a 氮化纳米片的合成示意图。FeWN2的b SEM,c TEM,d HRTEM图像。e FeWN2的HAADF-STEM及相应的元素图。f FeWN2的XRD谱图及相应的粉末衍射卡片。g-i Fe 2p,W 4f和N 1s的XPS光谱。
图2 | 电化学性能。a 不同浓度AA的LSV极化曲线。b 在1 M AA溶液中,扫描速率为5 mV s-1时,使用不同MWN2的AAOR的LSV极化曲线。c MWN2在10、100和500 mA cm-2下的性能比较。d 各种非贵金属电催化剂在10、100、500和1000 mA cm-2下的性能比较。e 在1 M AA电解质中,在100 mA cm-2下,FeWN2能长期稳定180小时。f 在1 M AA溶液中,扫描速率为5 mV s-1时Fe基和WN基催化剂的LSV极化曲线。
研究过程中,团队通过原子分辨率表征技术,对FeWN₂纳米片的微观结构进行深入分析,发现里面存在反位缺陷(ASDs),就像材料内部有一些特殊的“小机关”。和其他类似的催化剂相比,FeWN₂在催化抗坏血酸(AA)氧化反应时,性能遥遥领先,在100mA/cm-2的电流密度下,它能长期稳定180小时!
FeWN₂为什么这么厉害?
科研团队通过理论计算找到了答案
FeWN₂纳米片中Fe和W之间的反位缺陷(ASDs)致使电荷分布不均匀,这样一来,催化抗坏血酸(AA)就更容易吸附在催化剂表面,然后被快速“激活”,氧化成脱氢抗坏血酸(DHA)。同时,反电极Fe位点附近的W原子还补充了Fe的电子密度,维持了适度的 Fe-DHA 吸附强度,从而显著提高了催化效率。
此项研究成果为开发高性能的有机氧化催化剂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展示了FeWN₂纳米片在实际电催化应用中的巨大潜力,有望推动电催化制氢技术向工业化应用迈进,为未来能源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0
收藏


提交评论
相关内容